障礙1  工作忙碌?

1週裡有3個工作天的晚上6點半~10點,亞盛科技專案經理何柏毅要趕去上日文課,2年來,除了出國出差,他從沒缺過1堂課,還能在兼顧工作的情況下,在學1年後就通過日文二級檢定考試(約為學習600小時的程度)。

絕不缺課,是何柏毅學出好成績的關鍵。雖然每天總是盡量趕工,但即使加班到晚上8點多,他還是堅持趕去上最後1小時的課。若要和歐洲國外客戶聯絡,也都特別約在上完課的晚上10點後。

其實何柏毅的工作完全用不上日文,只是進入職場多年後,特別感到可以學習的難能可貴。他也知道,「學一半,就和沒學一樣,」所以總是想辦法解決時間上的問題,堅持下去。

即使常要到歐洲出差,一去就是2、3週,何柏毅堅持拎著5公斤的課本、字典、講義上飛機。因為台灣每上完1堂課,柯柏毅就請有錄音的同學把錄音檔上傳到網際網路空間,然後再下載到他的iPod裡,就在歐洲「聽」起課來。

為了上課,何柏毅反而因此學到該怎麼把工作處理得更有效率。「我知道我的時間就是比別人少,有時間壓力,想的就會比客戶多,很快抓住重點,」何柏毅說,現在客戶反映問題時,他就會馬上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讓客戶很快猜出是哪種原因,對症下藥。即使原因還是不明,他也會在估量時間後,告訴客戶「這問題今天處理不了,但現在你可以找……」,在問題沒解決的情況下,告訴客戶替代方案,然後隔天再繼續聯絡、把原本的問題排解。

為了兼顧忙碌的工作與日文考試,何柏毅也經歷過經常挑燈夜戰的日子,「但熬夜,上課就會打瞌睡,效果也不好,」何柏毅說,後來決定改變方式,除了加速工作效率,也努力把學日文這件事融入他原本的生活時間中。

走路、坐車時,他會邊思考身邊看到的事物、情境該怎麼用日文表達,工作上需要找資料,也盡量用日文找,而他唯一的一位日本客戶用MSN和他溝通時,他也一定用日文回應。好笑的是,原來日本客戶曾覺得他日文太爛,不想回應他,但現在何柏毅日文可流暢了,不用花2、3小時坐在書桌前K書,日文也是呱呱叫。

障礙2  學費太高?

相較於有人在短期內花數萬至十幾萬元上英語補習班卻沒啥效果,永豐金控公共事務處專業經理吳曉倩的安排則是有效又實惠。

她請了一位外籍英文家教每週上課,然後再找2個朋友加入,既有充分開口練習及被老師糾正的機會,每個人1堂課又只要繳300元學費,實在比自己請家教划算許多。

目前市面上英語家教每小時學費約在1,000元上下,如以1,000元來算,1年下來共要花52,000元學費。但吳曉倩每堂課只要繳300元,1年下來只要15,600元,就多省下36,400元。而她已持續上了6年,共計省下21萬多元。

但6年來一起上課的同伴來來去去,只有她從頭堅持到底。所以只要有人放棄不上了,吳曉倩遇到朋友就會問:「要不要一起上英文啊?」努力讓課堂保持在3個學生的狀態。

不過吳曉倩並不覺得煩,曾到美國留學2年的她,並不因英文能力已經比別人好而自滿,反而是深刻體認到持續接觸英文的重要,所以就算偶爾只剩下她1個人持續上課,她也絕不喊停。這樣的上課方式,讓她既不會感到經濟的壓力,對英文又有信心,而且樂在學習。

障礙3  主管不支持?

為了在3~5年後達成人力發展顧問的生涯目標,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副理廖致凱決定在這半年投入以學習型組織為主題的課程,除了花10萬元的學費,每個月4天的上課日中,有2天是安排在工作天,但廖致凱卻成功說服主管,支持他個人的學習計劃。

首先,「前提是主管對你信任,績效表現要好、對工作要夠積極,」廖致凱指出最重要的前提,「在績效表現好的前提下,相信主管也會希望個人成長的。」

第2步,在正式提出個人進修計劃前,平時就要讓主管多了解自己對生涯的想法。「在提出之前應該多分享自己生命中的其他部份,否則他會很shock,」廖致凱說,他會讓自己和主管之間絕不只是談公事而已,1週內有3天,廖致凱會邀請主管和同事一起吃飯,就有機會聊到每日工作之外的人生興趣與規劃,主管也早就知道廖致凱想成為講師或教練的想法。

正式提出的當天,廖致凱還準備了一張生涯發展的表格,上面寫了他目前工作上要發展的3大領域──管理發展、數位學習和生涯諮商,並告訴主管,他上的課程不是屬於可現學現賣的,但長期而言絕對可對工作帶來幫助,而在工作天的課程則會請自己的年休假。

不過當時主管還是有猶豫,希望了解課程到底在學什麼,他再拿出課表讓主管了解後,也決定某幾堂課就不去上了。此外雙方也有默契,工作有突發狀況,廖致凱就會先處理、不去上課;如果是在工作天,就算他在休假、上課,還是會接電話,讓主管隨時找得到他。

同意上課後,溝通仍然繼續。廖致凱總是隨時把正在進行的工作做成表格或摘要,讓主管可以很快掌握進度和全貌,也定期將上課的收穫整理成系統性的表格分享給主管,既可檢視學習效果,又可得到主管的回饋。

障礙4  動力不足,半途而廢?

為什麼上班族的學習進修,一開始總是雄心壯志,最後卻容易不了了之?理由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終歸是動機不夠強烈。

曾在台積電、聯電、工研院為科技人上英語課的英語老師張哲嘉分析,「每7~8個月會是一個想學英文的週期,但學了2個月又會想放棄,」他一針見血地說,「成人最常上的就是會話班初級,但再往上學就會想放棄了,因為沒付出,你就上不去。」

張哲嘉指出,很多上班族學英文,是為了升遷加薪,但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功成名就,不會有好效果。「如果清大、交大畢業的高材生在學生時期就沒學好英文,連學業都壓不了他了,又怎會在工作中學好呢?」他反問。

多年來與學生接觸使張哲嘉發現,英文好的學生都是因為快樂,他們可能喜歡聽英文歌、看英文小說、或享受結交外國朋友樂趣。

「為了出去看世界,強烈到我好渴望,」張哲嘉說,自己從小在傳統家庭長大,從沒機會出去看世界,但也因此使他強烈地想學好英文,希望英文能夠帶他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讓他更自由。

所以他建議,要找到學習動力,先不要想升遷,而是放大自己的興趣。比如說不妨把學英文的學費存起來,到國外待一段時間,讓英語使自己的生命經驗更豐富。當學習動機不再是個逼迫自己「非學不可」的念頭時,學習的樂趣就會浮現。如果透過英語,能為生活帶來感動,怎麼會不快樂而充滿渴望地學習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