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出國念MBA?你肯定不寂寞。教育部統計,去年台灣出國留學人數突破3萬7千人,較2005年成長了將近1成,創下10年來最高,而其中大部份是為了MBA學位。

不只在台灣,放眼世界,MBA狂潮再度來襲。美國《商業週刊》雜誌(BusinessWeek)報導,今年64%的MBA申請人數比2006年增加,而今年GMAT報考人數美國本地學生成長6.2%,美國以外地區增加幅度更高達21%。其中,台灣與印度是2002年以來亞洲地區成長最快的國家,分別增加30.8%與22.7%。

MBA熱門,和學生來源數攀升有緊密關連。
競爭愈烈,出頭靠「自己」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全球目前25~34歲的人口數目步入高峰,這個階段剛好是MBA學生的主力年齡層。無獨有偶,美國企業管理研究生錄取委員會(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GMAC)在2007年的年度報告中表示,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中國、印度)崛起,除了帶動全球經濟發展,這些區域內的學生也不斷投入MBA學位、積極學習管理技巧。

學術交流基金會留學顧問傅鏡平指出,這波全球搶攻學位的熱潮,讓哈佛大學申請的錄取率去年降到9%,創歷史新低,研究所也有同樣情況。

大部份學校為了國際化考量,訂有錄取外籍學生的約略比例,近1、2年來中國學生赴美簽證通過比率大幅提升,無疑對台灣想申請MBA的學生產生排擠效應。

再者,GMAT分數不斷攀升,加深了申請名校MBA的難度,「以往只要700左右就是高分,現在平均錄取分數不斷上調,」美加文教關係機構總經理叢蓓明表示,GMAT分數飆高,參考價值相對幾年前稍微弱了些,台灣學生更得透過工作經驗和人格特質主張自己。

申請全球排名前20的名校,除了GMAT分數高、GPA和TOEFL到達門檻外,最好有3年以上全職工作資歷,並有領導經驗,若曾遇到工作瓶頸更好,帶著職場打滾的「問題」申請學校,你更能清楚地向學校說明,你想在MBA歷程中學到什麼。

「眼界要高,」捷徑留學顧問公司專門輔導MBA學生的副總經理蔡君毅舉例,申請學校時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要清楚,如果只是畢業之後希望當個基金經理人(fund manager),對頂尖商學院也許不夠有吸引力,但假若累積了豐厚工作經驗,能針對區域市場提出前瞻性看法,在申請時就很具說服力。
美國、歐洲MBA各有所長
英國許多商學院只要1年即可拿到碩士學位,近幾年廣受歡迎,不過,若要申請排名較高的學校,3~5年工作經驗仍是必要條件,「現在歐洲有3、40歲主管暫離職場短期進修的風潮,需要有等同資歷的同學互動,」英國文化協會教育副總監陳佩宜說明。況且,將2年課程濃縮到1年,是否能夠同時負擔轉換生活環境和課業雙重壓力,也是大挑戰。

近幾年,商學教育已漸漸脫離了傳統「五管」並重的學習,傅鏡平表示,台灣學生如已選定精研的領域,攻讀管理科學碩士也是很好的選擇,最常見的是MSF(Master Science in Finance),主要以財務為學習重點,對大學時期已有企管概念的學生,不會有課程內容重複的問題。

這類商學院內的專門課程數量不少,除熱門的財務、行銷領域外,運動、航空運輸、電影的管理課程都有,適合已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進修者。
3大課程趨勢,吸引目標學生
MBA教育競爭激烈,也反映出全球市場快速變遷下,商學院的課程設計必須緊貼市場脈動,才能做為吸引學生的切入點。近年MBA的課程規劃,可分為以下幾大趨勢:

1. 國際性課程漸增
將近30%的美國大學已和國際其他大學建立雙聯學位學程,44%商學院在未來2年內,至少會推出1個國際性學程。

2. 「軟知識」當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和市調機構Harris Interactive日前發表「雇主心中最佳商學院」排名。在雇主心中,上榜學校的學生,在團隊合作力、自省力、及工作倫理等軟性技能(soft skills)的表現,甚至高過其餘知名商學院。這也凸顯出各商學院近來紛紛強調軟性技能的傳授,不論是透過戲劇表演、團體討論等方式,在工作無國界的趨勢下,溝通、領導技巧將成為更重要的關鍵能力。

3. 永續發展議題熱門
新興多元理論是當前授課新方向。以今年MBA秋季班為例,對新興市場的貧窮與消費現象,便有越來越多討論,讓學生在創業時,可以擴大對市場的思考範圍。以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為例,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 Yunus)乃該校經濟學博士,他的學弟妹、一群商學院學生也正效法尤努斯,透過課堂上學得的知識,進行社會企業創業。
成本高昂,該不該放手一搏?
MBA學位雖然誘惑無限,但總有個現實因素讓有心就讀的學生怯步:高昂的學費。

近年來,商學研究所學費逐年增加,目前要完成2年MBA學位,學費加上生活費,2、300萬元恐怕還是保守估計。

然而就讀後是否也能反映出身價的提升?很可惜的是,根據GMAC 2007年度報告,從2000~2005年,商學院平均學費增加了86%,但以2006年畢業生起薪和2000年相比,反倒有些微退步,比起網路泡沫化後的這幾年,也只有略為上升。

對台灣學生來說,除非申請到Top 20的學校,否則畢業後留在美國當地找到好工作的機率並不高。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人力資源整合管理服務部副總經理桂竹安表示,同樣是MBA,不同學校畢業生在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依然有不小落差。

安侯企業管理公司人才徵選服務協理劉緒綾甚至指出,放下手邊工作出國,要有在職位上「先蹲後跳」的心理準備:「若出國前已是個小主管,回國後很可能要從專員開始做起。」暫停職涯出國,和在職進修念MBA,往往是年輕上班族進修時選擇的兩難。

但若將眼光放長遠,就算整體起薪差異變化有限,名校MBA學位仍有其價值,更重要的是,課程中所建立的「人脈網絡」(networking)和商業知識的全面翻新,無疑是大多數就讀MBA學生的最大誘因——藉由商學碩士學位啟動職涯發展的續航力。

今年才從賓州大學華頓(Wharton)商學院畢業、任職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專案部資深副理的王韋中,就用「充實、精采」來形容這2年的MBA生涯。和他同組合作報告的同學有NBA經紀人、暢銷作家、企管顧問、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工作經驗五花八門,國籍更橫跨好幾大洲。

在華頓,他的日行程表曾從早上7點排到凌晨3點,研究討論、上課、研討會、社團活動……他都不想錯過;從華頓畢業後,還到法國的INSEAD工商管理學院當了數月交換學生,在1年前則在香港上海匯豐投資銀行暑期實習,親身參與鉅額投資案。「事情很多,因此時間管理很重要」,王韋中說:「MBA不會改變人的個性,但它確實教會我如何取捨。」

如何取捨、如何排人生的優先順序,這和申請MBA道理是一樣的──想清楚職涯發展,你到底該不該在高成本下,為了這個學歷放手一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