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Double A的「農作樹技術」,不但每年種下1.2億棵鞍樹抗暖化,更造福上百萬戶農民提高收入,讓高污染的造紙業轉型為綠色事業。
 
  9月中的泰國,雖然已秋節時分,但白天仍有攝氏35度的高溫,在太陽下站不到10分鐘,就會令人滿頭大汗。

  距Double A造紙廠不遠的一處田地,64歲的老農民Samson正在巡視田地。身穿淡藍襯衫、黑色短褲的他,白亮的短髮加上黝黑的皮膚,以及面對陌生人時的靦腆笑容,樸實的模樣就和許多台灣老農民如出一轍。

  對於這種悶熱感,Samson早就習以為常,而且在他金黃色的水稻田旁,還有一整排超過三層樓高的白色鞍樹(又名尤加利樹)。一站到樹蔭下,彷彿就能阻隔掉陽光的炙熱。

  然而,這些鞍樹可不是為乘涼而種的,而是為了提煉出紙漿的「農作樹」(Paper Tree)。

  多年前,稻農Samson就有了另一個身分──「Double A的紙漿供應商」。目前他擁有的10公頃耕地裡,總共種下了7500棵鞍樹,每年可藉此進帳5~6萬泰銖(約新台幣5~6萬)。

  雖然金額不大,但相較於Samson每年種水稻的所得約20萬泰銖,已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收入。

  在泰國,像Samson這樣的造紙農民,現在已有上百萬人,平均每人每年可藉此賺進6000泰銖。甚至不乏把整片可耕地,轉為逾10萬棵鞍樹林的全職「造紙大農」。

  目前全球平均每人每年要用掉54公斤的紙,且市場需求成長未見停歇。

  沒有了紙,人類的生活就要整個變樣。但多年來,造紙業卻一直被視為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傳統工業,如何做出對環境更無害、更具環保效益的紙?已成為造紙業的共同挑戰。

  對此,來自泰國Double A的農作樹概念,提出了一個不錯的示範方案。

泰國紙廠,務農起家搶市占
  1995年成立的泰國「億王亞哥公司」(Advance Agro)紙漿廠,旗下出產的影印紙品牌「Double A」,已行銷全球近百國,在泰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台灣等地,更是市占率近四成的領導品牌,去年營收達234億泰銖。在今年泰銖兌美元大幅升值前,營收幾乎年年成長。

  雖然比起中國、印尼等動輒產量逾200萬噸的大紙廠,Double A僅51萬噸的紙漿年產能不算高,但他們卻懂得藉由環保,提高自己的產品競爭力。

  億王亞哥公司資深執行副總裁兼國際發言人席拉威(Thirwit Leetavorn)開宗明義地說,「Double A最大優勢在於,我們的樹都是自己種的農作樹,而非砍伐原始森林。」

  來到曼谷市區約150公里的碧邁(Prachinburi)304工業區,正是Double A的生產大本營。這片100公頃的造紙城,包含了兩個紙漿廠、木片廠、苗圃、裁切裝訂廠,甚至還有自己的發電廠與水庫。

  特別的是,這一帶正是泰國的農業集中地,而工廠的紙張原料,都來自於周遭農民就近供應。由公司提供樹苗,委託農民種植,生產所需紙漿。

  這種特殊的原料供應模式,讓Double A每年平均種下1.2億棵鞍樹,不但可製造出90萬噸氧氣回到大氣裡,還可降低132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產生的環保效益極佳。

耕種樹田,搭建無害生產線
  不僅減少溫室效應,農作樹還能幫廠商降低生產成本。

  傳統紙漿原料多半來自天然森林,直到今日,全球每年仍有54%的紙張是砍伐天然林而來。

  Double A在建廠前,曾到南美洲參觀當地紙廠,發覺造紙業多半採取種植人工林的模式,雖然不必砍伐天然林,卻得自行購地、種樹、照顧、砍伐與運送,過程既繁複又耗資金,加上在同一區域種植同一樹種,也容易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對生態影響很大。

  為克服這些障礙,Double A在紙廠建立前,便開始研發更環保、無害、且可循環利用的紙漿原料。最後終於從澳洲引進的鞍樹裡,培育出適合泰國土壤、氣候的農作樹,生長三到五年即可收割、提煉紙漿,同一樹根還可重複種植四次。對照其他人工林,往往得等上十年才能採收,更具速度與效率。

此外,公司也把紙廠設在泰國的稻田集中區域,不僅方便周遭農民加入種植,也能降低運輸成本。使Double A成為目前泰國造紙業中,唯一的一貫化作業廠,從原料提煉、生產、裁剪、包裝、運輸等,都可在此完成。

  而由農作樹生產的紙張,品質也比以往有所提升,兼具低濕度、便於裁剪、可抗捲曲、可長期保存等優點,不僅讓Double A在亞洲市場快速崛起,售價也比同級產品高出一成,甚至還吸引同業前來購買紙漿。

百萬稻農,化身造紙大戶
  更重要的是,農作樹還能幫泰國農民提高收入,可說是一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三方都成為贏家的發展策略。

  Double A的創辦人Yothin家族,曾是泰國最大稻米出口商之一,與泰國高達四成人口的農民互動頻繁。因此,當初打算投入造紙業時,便希望發展出一種可與農民互惠的生產模式。

  當農作樹技術成熟後,Double A便開始委託農民契作(編按:在農作物未生產前,與耕作者簽訂契約,在一定時間內以一定價格生產一定種類、數量的產品),之後再由公司負責收割、運輸,提煉出紙漿。

  由於鞍樹照料方便,不管種在荒地、休耕地或田埂旁,都可順利生長,也不會干擾原有的作物發展,農戶們不必花太多人工、機具,就可加入Double A的原料供應體系,因此吸引了上百萬農民加入種植的行列。

  種鞍樹有15年經驗的Samson便表示,「只要把樹苗種在水面上,之後持續除草、巡視、澆水,就可以等著收成了。」比起過去種稻米得看天吃飯,不但要小心呵護,還得進行繁複的維護程序,種樹一點都不困難。

  談話間,他蹲下把一株20公分的樹苗栽進土裡,整完土,再站起來澆水,就已種完一株,前後不到5分鐘。

  億王亞哥公司造紙廠總經理Surasak Boonnitipat笑著說,「農民彼此的交往很密切,知道有人因種樹賺了錢,其他朋友也會來廠區詢問、尋求加入。」此外,公司也提供保證收購價(每噸850銖,或每棵樹80~100泰銖),避免因行情波動影響農民收入。

地利人和,工廠成社區夜市
  有這麼多的農民幫忙種鞍樹,也等於為Double A建立了穩定的原料供應網,幫公司省下可觀的進口原料成本。目前Double A有九成以上的紙漿原料,都可在泰國境內獲得。

  席拉威強調,「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我們的土地成本等於降到了零!」

  經過20多年推廣,目前Double A造紙廠周遭,已匯聚許多農民、新住民、新商店,甚至還催生出一個夜市,成為新興的「造紙社區」。

  未來,Double A也有意將此模式推廣到鄰近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地。

  農作樹造紙的技術其實不新,但要像Double A推廣地如此成功,卻必須有許多主客觀條件的配合。

  如國內的永豐餘造紙公司,也曾在20年前研發出五年即可採收紙漿的樹種,並到台東、花蓮等地推廣。但後來礙於國土釋放限制多、租用年限也不夠長等因素,只好作罷。

  永豐餘公共事務部協理劉瑞娥評估,Double A的成功之處,在於善用泰國先天的「地廣、農多」環境條件,「因為種植面積一定要夠大,才能夠產生綜效!」政府如想鼓勵類似的環保造林或經濟農業,就需要在國土釋出上鬆綁,才能讓業者達到經濟規模。

開源節流,產能循環再利用
  除了農作樹這項技術,Double A也在生產過程中極力要求節能,建構自己的綠色競爭力。

  首先,公司回收工廠排出的廢水,經處理用於灌溉苗圃。再收集製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樹皮、碎木等)與廢氣,做為廠區電廠的燃料,每年不僅可藉此省下2億公升油料,如有多餘電量,還可轉賣給政府。

 

如今,Double A每生產一噸紙漿,消耗水量僅需6~7立方米,比一般紙廠(約需60立方米)更為省水。公司也在廠區旁建立容量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來源全部採自雨水,足以自給自足,不必和周遭居民搶河水用。

  面對近年高張的環保意識,席拉威直言,「現在消費者已經會問:『我們的紙是從哪來的?』」「而我們很幸運的是,一開始就鎖定了農作樹這種環保生產模式。」

  Double A展示了低碳新時代下的企業競爭力,也用創意開創一個新的環保藍海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