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譽為「亞洲設計鬼才」的杉浦康平,為初夏的台灣帶來了「疾風迅雷」。

  他將自己長達半世紀的設計理念與作品集結成書——《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誌設計的半個世紀》,於6月底來台舉行發表會,並與多位台灣出版文化界名人,如李賢文、郝明義等人舉辦座談會。

  這位75歲的日本平面設計家,在50年的設計生涯中,曾為40餘種雜誌做封面設計,作品超過2000冊,目前仍創作不輟。

  總是穿著具設計感的襯衫、渾身散發禪味的杉浦康平,是設計界研究亞洲圖像的第一人,深深影響一個世代的亞洲設計人才。

  他的作品大量運用漢字、曼荼羅等東亞文化傳統意象,並融入具科學根據的宇宙觀,因此「杉浦美學」既古典又顛覆,不斷挑戰讀者的視覺印象。

封面即臉孔!書有氣味與聲音
  1982年就拿到世界性書籍設計獎項——《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金獎、1998年又被授予日本國家紫綬帶勳章,杉浦康平在書籍、雜誌設計上備受國際肯定,但他並非設計本科出身。

  東京藝術大學建築系畢業的杉浦,在青年時期就喜歡為身邊物品換包裝,例如唱片封面做得不合他意,乾脆自己動手設計,後來索性投入平面設計界。

  「對我而言,建築與平面設計是同一件事,建築物與書本都是立體的,一頁書就是一層樓,一本書可以是一棟200、300層樓的大廈,」杉浦說。

  在設計上,杉浦受到中國面相術與醫學觀的影響,主張「封面即臉孔」。杉浦認為封面可反映書本、雜誌的內容,是整本書的「臉」,就好像看一個人的臉,就可推估他的身體狀況。

  「杉浦的作品好像有血管,擠一擠就會流血了,」古建築學者李乾朗則笑說,杉浦還真是捉弄讀者,欣賞他的封面得要擠眉弄眼,但這樣的作品也因此與讀者發生不可磨滅、親密的關係。

  甚至,他還拿地球23.5度角傾斜軸線為主題,特別設計一系列作品,杉浦認為這是一條令人感覺最舒服的線,蘊含了神祕宇宙觀的觀察,因此成為他設計上的創見。

  「他很注重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但又透過視覺來表達設計,」民俗藝術專家莊伯和說,杉浦的作品背後有看不到、卻深刻的藝術涵養在支持他。

  1983年,就將杉浦美學引介到台灣的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說,敏銳的「五感」是杉浦創作的靈感來源,「他連吃飯時,都能詩意地形容『烏賊是水中的書法家』!」

  杉浦說「我的責任是在雜誌設計上創造生生不息的旋律,讓讀者一生都能享受!」

  以下是杉浦康平接受《遠見》專訪的精采摘要。

設計,是眾人完成之事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近年來,台灣設計產業很紅,每個人都在談設計,你怎麼看設計這件事?
  杉浦康平答(以下簡稱答):設計跟美術有根本上的不同。畫家在家完成作品之後,再把它展示出來,基本上是靠自己之力完成作品。

  但設計必須要結合眾人之力、討論之後才能完成作品,例如雜誌設計,我必須把想法傳達給總編輯、印刷廠,整體的工作完成之後,雜誌才能交到讀者面前。

  一般來說,平面設計師的創作和畫家的創作不一樣,畫家、藝術家可以把作品做到滿意後才面世,但設計師不行,設計師要隨時跟社會有緊密的聯繫。

  現在是多文化的社會,我們要把多元化表現出來,需要合眾人之力,不是融合在一起就好,而是要把美的部分引發出來。

  雜誌封面設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藉著設計把朝氣蓬勃的活力帶給社會,這是我做設計的基本態度。

  不過現在這個社會之所以做設計,是因為要賣產品。尤其像美國等西方社會,習於大量生產的產業模式,可以說「設計是為了賣東西」這樣的想法,就是從西方社會中傳出來的。

  但我做的設計並非為了刺激銷售量,而是為了讓這個社會更美好,把美的本質傳達出去。

  遺憾的是,現在日本、東方社會也受到西方影響,設計經常只是為了刺激銷售的手法。
 
設計為銷售,資本主義趨勢
問:設計只是為了銷售,這是一種扭曲的現象嗎?
  答:但這也沒有辦法,因為這是走入大量生產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發生的趨勢。

  不管是賣東西的、還是買東西的消費者,都需要長期的文化培養與美學教育,才能改變這樣的現象。

  我有一個親身經歷,1960年代,我到德國講學時,當時德國的福斯車廠正開發出一種金龜車,要把1200cc增加為1300cc,整個德國都在討論有沒必要做這樣的改變。

  德國是很務實的民族,他們不是只重金龜車的外型,而且也會重視機能,後來德國反對1300cc,覺得1200cc就夠了。但在美國就大量生產1300cc。

  藉著車子的形式,把設計的本質傳達出去,這是車商與設計師與義務。台灣與日本,就像美國一樣,會去買1300cc的金龜車,但德國就比較超越,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早就開始限制。在這樣的國家就很容易產生好的、有生命、能夠名留歷史的設計。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