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克從小在餐桌上享用不同領域的知識盛宴。父親是經濟學家,母親學醫,餐桌上常有來自各界的專家在辯論時事。因此杜拉克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習慣從社會經濟與政治的角度思考。
十七歲、高中畢業時,杜拉克拒絕父親安排他在故鄉維也納繼續念大學的路,前往德國漢堡一家出口五金產品的貿易公司當實習生。「我待在學校的日子已經夠長了,既然已經是成年人,就該到成年人的世界闖闖,」杜拉克回憶當時。
二十歲的杜拉克被法蘭克福當地發行量最大的一家報紙《法蘭克福總指南》聘用,兩年就升等為「資深編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應該在三十五歲當上資深編輯的德國人大多在戰場上陣亡了。
沒時間等新人慢慢上手,杜拉克必須立刻站上第一線處理所有的外電和經濟新聞,他也因此盡可能閱讀國際關係、國際法等各類書籍,為寫作打下深厚的基礎。
杜拉克鼓勵年輕人,把注意力集中於真正想做的事、和應有什麼能力去做上,然後付諸行動。
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出生於動盪的民國初年。二十一歲時,孫運璿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蘇俄當局創設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但他放棄建設中俄鐵路的好待遇工作,立志報國。
二十二歲,他前往山東連雲港蓋電廠,和同事耐心地看堆起來數尺高的設計藍圖組裝設備,完全不靠外國人協助,「那半年,是我一生中最痛快的時候。」
二十六歲,為了不讓發電機落到進逼的日軍手上,孫運璿率領騾隊翻越秦嶺、大巴山等好幾座兩、三千公尺的高山,把連雲港二十多噸重的機器運到四川。
蜀道難,難不倒不服輸的青年孫運璿。
在牧師家庭誕生的史懷哲,二十一歲時的某一天早晨,他回顧從小到大的人生,都享受著無憂無慮、衣食無缺的生活。於是當下決定,三十歲以前,要從事傳道與研究學問及音樂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能讓他沉浸在幸福感中;但三十歲以後,他就要奉獻個人,步上直接服務人類的道路。
三十歲那年,史懷哲選擇以醫生的角色去服務人類,進入醫學院。三十八歲甘冒生命危險,與擔任護士的妻子搭船去衛生惡劣、醫療資源極度困乏的非洲叢林,行醫長達五十多年。
史懷哲認為理想所發揮的力量是無可估算的,他想傳達給青少年,「增長你們的理想,現實無法將它奪去。要堅信善與真,不惜與現實和經驗奮戰到底!」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張愛玲曾在《我的天才夢》裡,為自己的人生下了註解。
她三歲能背唐詩,四歲上私塾,七歲時就寫了第一部小說。
大學因戰亂輟學,張愛玲開始投稿維生的生活。她出生沒落貴族,成長過程中見識過上流社會的奢靡,也經歷過下層階級的困苦,累積了豐富的見聞與感受,使她的文筆細膩動人,二十出頭就以一系列小說如《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撼動文壇,成為四○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女作家。
切格瓦拉,南美洲革命運動精神領袖,曾和卡斯楚並肩作戰,推翻古巴的獨裁政權。最後在玻利維亞為建立理想的南美社會而戰時,被捕犧牲。
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的中產家庭,二十三歲時背起行囊,與朋友共騎一部老舊摩托車,展開了一趟環繞南美洲的青春冒險,歷時八個月,全程一萬二千公里。
原本只想單純遊山玩水、體驗人生,但在旅程中,格瓦拉目睹了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種族剝削、帝國壓迫等現況對人們造成的苦難。巨大的震撼,在格瓦拉的心中埋下了改造世界的革命火種。
至今,格瓦拉帶著貝雷帽、大鬍子的肖像已成為一種象徵圖騰,代表著對理想永不熄滅的熱情,出現在許多推動改革的場合。
康熙八歲即皇帝位,十四歲親政,二十歲起兵平三藩。
康熙幼年即位時,康熙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不「垂簾聽政」,而以輔助的角色在一旁教導與勉勵,讓康熙在實際治理國政中逐漸累積能力。康熙曾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親政後,在處理政務方面很有主見。面對以吳三桂為主的「三藩」來勢洶洶的軍事威脅,年僅二十歲的康熙卻能從容地做出決策,採用安撫收買和軍事壓迫雙管齊下的策略,花了長達八年的時間,終於平定「三藩之亂」,為鞏固清朝版圖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