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篇:順應四時 調養五臟標本兼治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謂「適時養生」其實就是「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尤其四季之氣皆能傷五臟,故需調養體質,頤養身心之法就是從生活中落實「養生」的生活態度。
 
季節交替之秋,需預防燥氣以及情志上的鬱悶。 

  人體身處大自然中,生理功能與四季變化息息相關,根據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規律,春天是屬於生命開始重新生育發展的季節,夏季則是人體成長旺盛的時期,因此在春夏之際,是發育成長期的孩童,主要的長高時機,到了秋天,逐漸進入人體的收穫季節,所以秋天是人體開始儲存能量時刻,當冬天來臨時,生理功能是屬於潛藏沈靜之狀態,是吸收藥補精華,修復身體的主要進補季節。

  面對四季多變的面貌,如何照顧好身體?許多人可能會覺得無所適從。無論從中西醫甚至禪修的角度,身心的平穩健康其實很重要。中醫的角度強調要適時養生,尤其順應大自然的循環運行,便是最自然的養生保健之道。

  而以西醫的角度來看,因應季節的變化,也會出現不同的季節疾病,只要預先洞悉可能好發的病症,佐以正確的生活習慣與均衡的飲食,就能達到預防的效果。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所謂的五行,其中「行」表示的就是運動,即金、木、水、火、土五種變化運動的物質。而這也是自古以來,自然界中一切現象而產生出來的。其中五行之間的生、剋關係也闡釋事物之間的關聯性,都在相生與相剋之間產生一種平衡的關係。而順應四時自然的養生之法,就應順應著五行的原理運行,才能達到身心靈上的健康平衡狀態。陳潮宗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講「適時養生」其實就是「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下建立起的觀念。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要從生活中逐一實踐,因為不論是情緒、飲食、習慣、氣候都會對五臟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要「治其根,養其本」就需要從順應季節的五臟保養做起。

  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了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禪修篇:養生從呼吸練起 

  生命能量除了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以外,另外還能透過吸取天地靈氣來獲得。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指出,人體有一個特別功能,能與天地共振,也就是所謂的「三才合一」。三才是「天、人、地」,當這三者能夠合一,才能得到天地之間的生命能量,進而運用它。

  究竟要如何透過這種自然的方式來養生呢?就要從呼吸開始做起。

  一般的靜坐或氣功,因為只限於身體的空間,氣只在皮肉之間循環,但是,若能透過正確的禪坐方式,讓氣進入骨髓、神經系統,就可以感受整個身體的變化,一段時間後,甚至會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當空氣中的氧氣進入人體後,就會變成元氣,所以當一個人氣足的時候,我們會說他很有元氣,顯得很有精神,這種空氣變成元氣的過程並不需要練習,因為呼吸是生來就會的本領,可是一般人都採用胸腔呼吸法,氣是往下走的,所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衰老,如果改由腹式呼吸,讓氣向上提升,把元氣提升為真氣,就可以延長壽命。

  練氣時,如果是將皮肉之間導氣,是真氣;如果是從骨頭上面的神經來導氣,是為靈氣,靈氣比真氣更好、更強;如果再深入到骨髓神經,導出來的氣就是靈電;再由靈電精煉,可以從骨髓裡面產生光,就是靈光。

  而一般練氣功的人,就是把體內的元氣濃縮後,產生真氣,然後再運轉集中在身體某個定點來發功,這是氣功的原理。

  而修行印心佛法,透過禪定,將精神力專注於體內的某個法輪的方法,能把元氣變真氣,再精進一點,還可以提升到靈電、靈光。利用呼吸來養生每個人在腹部都有一股先天之炁(即身體本有之氣),當我們利用腹部呼吸把空氣吸進體內與先天之炁會合,久而久之先天之炁會愈來愈強,這股生命能量會自動補充到身體各器官、組織、細胞,維持正常的運作。

  所以不要小看禪坐養氣的功夫,這是最自然、最健康、不必依靠藥物的方法,直接以呼吸來養生。

  養生腹部呼吸的習慣,是學習禪坐最重要的一課,學會了腹式呼吸,不但可以讓氣從皮肉深入到筋骨、骨髓、神經系統,增強身體健康,還能延長壽命。

  從養氣到用氣,自然而然可藉由禪定的力量突破生理,氣的運轉會讓體內的循環系統更健康,會依一定的軌道運行,將衰老、退化的器官與細胞往上提升,並賦予再生的力量。若能先將自己生理功能提升到一種高生命能的狀態,才能與天地能量發生共振。

 
冬藏篇:寒冬刺骨溫陽補腎 生熱暖腹放鬆身心 

腎藏精,是人體發育與生殖的原動力,遇冬氣血趨向於裡,為保其體內陽氣,養生重點生熱暖腹,並在休養生息的冬季舒緩身心。
 
罹患新血管疾病的人,泡溫泉、洗澡後,應特別注意保暖動作。 

  冬季天寒地凍,人體與之相應,也呈現出陽氣低下的現象,此時生理功能不如夏日般活躍,消耗相對地減少,故進補可發揮最大藥效;在體內與腎臟相對應,中醫認為,腎主掌精氣的儲存,又為先天元氣的根本。

  莊雅惠指出,冬令補腎,除了可將補充先天精氣外,更可提供身體在春天來臨時,生理得以再次蓬勃發展,這就是冬令進補的重要精髓。

  「寒冷的冬天,最容易使體內陽氣受傷,血液循環不良,引發心、肺及脾胃功能的障礙,因此抗寒能力不佳者,容易因寒氣入侵」。誘發心臟病、高血壓、心肌梗塞、氣喘、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消化性潰瘍、慢性關節疾患及冬季乾燥等病,所患者宜在冬寒來臨之前,根據體質積極調理。

  廖婉絨指出,中醫理論,「腎藏精,主生殖、生長、發育,主骨,生髓、通於腦」、「開竅於耳及二陰」,是人體重要的水液代謝器官,掌管著泌尿功能、生殖、血液生成、呼吸與聽覺功能、骨骼成長與修復及大腦智力活動。

  《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云:「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強調在冬季,多數的動物都需要冬眠,雖然人不需要冬眠,但是也會在立冬進補,以應付寒冬,所以冬季以禦寒為養生之首,稱之為「冬藏」。

  「冬令進補時,藥性可略為溫熱,但也不宜過於燥熱,因人體需要因陰陽雙補來維持體內平衡」,莊雅惠表示,應酌加補陰中藥或食物,若本身即屬火熱體質,或進補後出現煩熱面紅、過度排汗、流鼻血、牙齦出血、口乾舌燥、口渴便秘、痔瘡出血等症狀,可以綠豆湯、薏仁湯、薄荷綠茶、蘆薈汁、甘蔗汁或冬瓜茶等涼性食品,來減輕上火反應。

  吳明珠表示,《素問》亦提到腎「再至為恐」,而恐所指的是心中畏堪不安,腎水充足則肝血足而膽壯,但是若腎水虛,則膽弱易恐,「恐則氣下」會傷精、傷腎。

  腎為液體平衡調節之重要器官,左側為「腎」,主陰屬水;右側為「命門」,主陽屬火,所以被稱為「水火之臟」。尤其現代人壓力大加以熬夜等問題纏身,吳明珠強調,這樣的生活壓力,容易使腎氣不足,造成肝疏瀉不良。

  「腎互為兄弟」所以易相互影響,她表示若氣血不足或經血不足的女性,就易發生巧克力囊腫或子宮內膜異位等困擾。

  由於冬天溫度冷,身體曝露在低溫之下,心血管系統會較不穩定。葉姿辰表示,冬天因為低溫,血管收縮,使得高血壓控制較差,心臟負荷變大、心臟需氧量增加,而較易有心肌梗塞、冠心病或腦中風(腦血管阻塞)等情形。

  對此,她表示,當身體有一些前兆時,包括胸悶喘不過氣、眼發昏、頭暈、頭痛、手腳有一邊麻痺或顏面麻痺時,就要非常小心。何一成則表示,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尤其在洗完熱水澡或泡溫泉過後,從溫暖的氣溫,進入低溫環境時,血壓會突然飆高,是最危險的時候。葉姿辰補充,泡湯結束後的冷熱差,會增加心臟的負膽。因為冬天血管原是收縮狀態,泡湯後血管擴張,再到低溫環境,又急速收縮,因而常會出現無法適應,而造成腦出血的情形。

  何一成建議,泡完湯、洗完熱水澡後,一定要把身體擦乾、穿好衣服再出浴間,以免有憾事發生。此外,有心血管疾病病始的民眾,藥物要按時服用,除了做好保暖措施外,盡量避免忽冷忽熱的環境,如出門時穿外套,回家時脫外套,就是一個調節身體體溫功能的良好習慣。他並建議,冬天還是要適時運動,不只對心血管保健有很好的功效,還能使手腳溫暖,促進血液循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