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社會規範的衰退:你不需要別人的贊同.....45
  社會趨勢把世代變遷包裹在一個緊密細緻的概念之中: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就是Me世代理所當然的生活哲學,和過往時代的社會文化特質非常不同。

第2章 個人軍團:離群索居,單打獨鬥...........73
  自戀的人只顧自己,完全不同理別人,他們無法看見別人的觀點。他們也覺得自己應該享有特權,相信自己比別人優越。結果自戀的人往往成為關係中差勁的伴侶,很難和別人一起工作。

第3章 自視甚高:只要我想做,有什麼不可以.....103
  除非你這十五年都住在洞穴裡,要不然你應該知道這年頭的年輕人都會用很不尋常的方式來愛自己。刺青已經不是跑船的或是飆車族才會搞的印記,刺青已經是多數年輕人裝飾自我的時髦玩意兒,連貴族名流也會刺青。

第4章 高壓世代:焦慮、憂鬱與孤獨的年代.......143
  「我這樣活著是對的嗎?」我們擔心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可是萬一錯了也沒人可怪罪。個人自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正字標記,但我們也常要獨自懷疑自己的決定到底正不正確。

第5章 外控性格:對啦,最好是這樣!...........185
  外控性格和對世界的悲觀信念在許多方面可以幫我們適應社會,它們可以在越來越難以生存的世界中保護Me世代的自尊。但是對世事過度譏諷的態度及對社會疏離的心態,卻會引發自我挫敗。

第6章 性觀念開放:古板世代與粗野世代的交會...215
  不論你把這種新的性觀念視為自由或是亂來,很明顯地,這趨勢和個人主義密切相關:做讓自己舒服的事,不要管社會的規範。另一方面,性行為的改變如此戲劇化,我們搞不清楚現在是不是有適用於全世界的性規範。

第7章 平權革命:包容弱勢族群、女性及同性戀...237
  基於對個人的重視,我們的社會以超越種族、性別、性傾向的視角來看待每個人的天分。雖然實際上並非總是如此,最有權力的人往往還是白種男人,不過這已經是一個驚人的進步。

第8章 知識應用:商業市場與年輕人的未來.......277
  你能對年輕員工有所期待嗎?他們會努力工作,如果能得到讚賞與感謝,他們會更加倍努力付出。當然,每個世代都如此,不過對Me世代的效果特別顯著,因為他們在大量的讚賞中成長,期待著被讚賞。

內文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應該比較快樂嗎?

在七○年代到九○年代之間出生的人雖然有不景氣和失業的問題,或是無法恢復經濟繁榮,但大家畢竟沒有經歷過創傷性的歷史事件,那麼為什麼Me世代竟然會承受這麼多的焦慮和痛苦?這樣的情況真是既奇怪又矛盾,我們不像以前的人經歷過世界大戰,而且從九○年代以後也不再有核武威脅了(恐怖主義算是這波憂鬱潮之後發生的)。Me世代從來沒有被強迫徵召去打仗,健康照顧和社會安全都比以前好,這代表大多數人都將會活得更老、更好。高中程度以上的人比以前多,少女懷孕的比率和犯罪率都比九○年代初期低。

從各個角度看來這都是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想想我們這個世代獨享的好處:電視、手機、更進步的醫療、電腦、更普及的教育、比較不用勞動、擁有更多自由的機會、有能力搬到另一個自己喜歡的都市。當然,最後兩項也暗示了現代人必須面臨的問題:這種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的傾向,讓人們擁有過多、過大的自由,同時意味著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有自我主張,過度強調自我的結果有好有壞:當我們似乎獨立而強悍地自給自足,卻也同時陷入深深的失落之中,因為除了自我,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重心。Me世代在這個越來越難找到好工作和好房子的時代,被教導著要對生命有更多的期待,結果就是爆發傷身又傷心的嚴重焦慮症與憂鬱症。

孤單又孤立

我的朋友彼得在大學畢業後搬到芝加哥北邊的一間公寓,同年秋天,我去拜訪他,卻發現他似乎過得不太快樂,他幾度跟交友廣告上認識的女孩約會,但情況都糟到不行,有一次甚至有人當面嫌他長得太醜。彼得的大學同學大部分不是還住在學校附近,就是分散到全國各地去念研究所了。他在公寓裡對著我苦笑地說:「我週末的時候就只能看看有線電視播放的電影度日。」

他並不是唯一陷入這種窘境的人。現在說自己孤單的美國人比起一九五七年多了四倍,在《獨自打保齡球》這本書裡,作者羅伯特‧普南描述了各種大家一起從事的社會連結活動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減少,我們越來越不參加社團或社區組織,也比較少邀請朋友到家裡聚餐,不太跟鄰居串門子,這和以前享受社交的年代是無法相比的。

我們非常渴望跟別人有情感連結,希望擁有「像女性一樣溫暖的人際關係、垂手可得的鄰居情誼、能讓人融入其中的歸屬感以及穩固的家庭生活」,不過如果用飢渴來打比方,我們和別人情感關係營養不良的狀況是因為我們持續吃垃圾食物,像速食訊息、電子郵件和電話……等,我們終究沒有吃進像「真實地與人接觸」這類的健康食物。

這種現象說明了美國城市近年新興的聚會方式:擁抱派對。聚會故意設計成不帶有性的意涵(雖然派對上有男有女),在「擁抱警衛」的值勤監視下,大家可以友善而不色情地穿著睡衣,享受彼此擁抱與觸摸的感覺。一位26歲的成員說:「這種派對是在替孤單的人復健」,在擁抱派對官方網站上(www.cuddleparty.com)陳述的成立宗旨中說道:「在現在的世界裡,大多數的人沒有機會和別人愉快地相互撫摸。」參加擁抱派對的大多是年輕、單身的人,就像網站裡提到的:「我們可以觸摸男女朋友或是另一半,可是那些單身的人怎麼辦?他們都被剝奪了和別人擁抱與親密接觸的機會。」

這個世代是歷史上最晚婚的世代,我的老公和他的好朋友都是三十出頭的典型Me世代。雖然晚婚也有許多好處,不過這就代表了Me世代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甚至到三十多歲)花了許多時間、精力進行了沒有結果的交往,也就是他們必須一再經歷分手的痛苦,有些關係可能都已經持續很多年,發展到同居的階段了,因此分手的痛苦可能跟離婚不相上下,而不只是一般的小小心痛而已(說的一副好像真有這種事)。我的朋友瓊24歲以前就有過五段認真的感情,每一段平均都超過一年,分手的方式都蠻慘烈的(通常是其中一個人因為學業或生涯規劃而要搬遷)。我也有其他朋友和情人交往超過7年之後才分手。婚後幾年內就離婚的情形也相當普遍,因此帕米拉‧保羅才會寫下《新手婚姻》這本書來描述那些才開始就結束的婚姻。對Me世代而言,很少人沒經歷過認真經營一段關係卻又告吹的過程。

對Me世代而言,父母離婚為他們種下了親密關係不穩定的種子,在《百憂解國度》這本書裡,作者依麗莎白‧溫左自我剖析她的青春期憂鬱症: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她,母親含辛茹苦地將她扶養長大,治療師聽完溫左訴說自己的遭遇之後說「難怪你如此憂鬱!」可是溫左並不同意治療師的想法,她說:「治療師好像認定我的家庭是有問題的、非常特別的,但是實際上在我們這個年代,這根本不算什麼。」溫左說對了:幾乎一半以上Me世代的成員都經歷過父母離異的經驗,或者根本從未見過親生父親,離婚的確對孩子的憂鬱造成影響,讓他們經驗到更強烈的焦躁和憂鬱。除了統計數字以外,在《父母離婚後》(張老師文化出版)這本書中記載了各種離婚後果的真人真事,作者生動地寫出父母離婚後年輕人必須承受的痛苦、現實功利以及生活的不確定感。24歲的愛希麗曾在小學時參加了一個當時還沒有對外公開的「離婚子女團體」,在那裡,所有的小孩分享了父母離婚帶給他們的憤怒、傷心和混亂。

Me世代的愛情關係可能沒有比父母好到哪裡去。《慾望城市》中四個女主角面對的情形看起來好像有點極端,但那其實就是Me世代的寫照:有一個女孩經歷過幾次非常糟糕的約會,對方不是行徑怪異,就是讓她期待幻滅,就算兩個人後來順利在一起了,也總是沒辦法有長久穩定的確認感。約會、談戀愛成為一對、然後分手,這樣的模式從高中開始不斷循環,Me世代因此產生憂鬱與焦慮的情緒。20歲的瑪姬在17歲那年和男友分手,她有一年半的時間心裡不斷想著:「我真心愛他,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走過這段痛苦和寂寞。」大學裡,很多人覺得自己的浪漫愛情就像是救生圈一樣,因為關係結束以後他們只會更加孤單。20歲的蕾絲麗一個月前和男朋友分手,她說:「除了學校和家裡,男朋友基本上就是我的全部,我現在覺得孤單、沮喪、憂鬱,我沒有朋友,以前的朋友都在不同的大學念書。」

這種情況非常恐怖,所以有些年輕人認為應該要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有一天我在一門討論文化差異的研究所課堂中很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來自美國中部和中西部的學生都同意被別人安排婚姻,其中兩個二十五、六歲的女性甚至非常堅決,她們痛恨約會、單身獨居,非常渴望能夠安定下來!同班的男生也非常認同這樣的想法跟做法。或許由他人安排婚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這群年輕人的聲音是有意義的,在他們的想法中可以發現,現今約會文化確實少了點什麼,百老匯音樂劇《可愛大道》裡的一首歌似乎唱出了一切:「尋找愛?這個活動幾乎等於浪費時間!」

為了讓交友變得更容易,現代人發展了交友網站,不過實際上這些網站卻引發了焦慮感。你必須輸入徵友小檔案,上傳你的照片,然後開始漫長的等待,大半的時間中不會有人回你電子郵件,若有人回信了,卻又剛好不是你喜歡的類型,或者,你也會主動寫電子郵件給某些中意的對象,卻經常沒有任何回音,有些人用不回信被動拒絕你,有些人則根本停用了那些e-mail帳號。我自己曾有兩個月網路交友的經驗,但卻整天擔心:「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一心一意、焦慮地想著:「他─會─回─信─嗎─喔─拜─託─回─信─吧!」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像強迫症地在接收電子郵件,幸運的是,我的故事有了一個像童話故事的快樂結局:後來跟我結婚的這個男人在交友網站(match.com)上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兩週後,我們第一次見面,然後在兩年後結婚。結婚一個月以後,我老公的好朋友也娶了他在另一個交友網站(eharmony.com)上認識的老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