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中國醫學強調,人的生理、病理都和血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因為「血」是所有物質的基礎,「氣」則是推動血運行到身體各部分以進行生理活動的重要動力。血氣充盈、調和,自然氣色良好,容光煥發;相反的,若血氣不足則皮膚乾燥,頭髮欠缺光滑潤澤,肌肉彈性不佳,早生衰老,甚至疾病叢生,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而氣血調和,血脈循環充足對女性特別重要,從生長、青春期、懷孕、壯年,到停經各個階段,婦女的生理狀況,都與氣血有密切關連,因而,在中醫的觀點裡,婦女的養生課題首重血的調養。

一般來說,婦女初經時,氣血未充,腎氣不足,主要以養血補腎為主;發育成熟時,則視血氣充盈及寒熱不同,施以補氣補血,行氣活血,調理脾胃,疏肝養肝,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溫經散寒等方法加以調治。懷孕時,胎兒在母體內,呼吸相通,胎兒一切都要靠母體供應。婦女在這時間的養生調攝主要以安胎為主,母親則需要補腎培脾(脾主血,腎主精),養血清熱,並要開鬱順氣,使氣血和調,胎安母健。

生產及哺乳期間,婦女因生產而導致氣血虧損,元氣大傷,百脈空虛,所以需要補養血氣,培元固本,養陰生津,以避免產後疾病的發生。如果產後需要親自哺乳嬰兒,就需要補氣養血增液,佐以通乳的食物及藥物以供哺乳之用。

停經更年期後,身體已慢慢步入退化階段,這時期常見肝氣鬱結,氣血衰少,肝腎虛損的變化,就應該以補益肝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為大原則,並預防骨質疏鬆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此外,不管任何時期都要注意氣候的寒熱溫涼;飲食要有節制,儘量避免生冷寒涼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適當均衡的休息與運動,並且要注意情緒的協調,避免常有情緒變化過大的情形。

傳統中草藥中,各種藥物在養生活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依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活血化瘀、涼血、養血柔肝等不同的屬性而有各自的作用,在運用時可單獨或合併使用,以達到活血養生的最大目標。
  
一般而言,補氣的中藥有人蔘、黨蔘、黃耆、白朮、茯苓等,而當歸、熟地、何首烏、枸杞子、阿膠、黃精、雞血藤都是補血的良藥。補陰藥主要是滋養腎陰、補充血液的來源為主,如黃精、龜板、山茱萸肉、女貞子、鮑魚等。補陽藥則以補腎陽以推動血液循環為主,如附子、肉桂、菟絲子、杜仲、淮山藥、熟地黃、炙甘草等。在清熱涼血藥物方面,牡丹皮、地骨皮、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等則有效的清除血熱的病理反應,可調整身體機能。香附、青皮、木香、厚朴、荔枝核則在活血養生中扮演行氣化滯的作用,使氣血通暢。活血化瘀藥物如丹蔘、川芎、赤芍、山楂、桃仁、紅花、蒲黃、乳香、沒藥等則可以幫助血液循環,袪瘀血、生新血。

活血小百科
●人體的血管由心臟出發,將動脈、靜脈及所有微血管的長度加起來,約可繞地球4圈半。  
●血液在身體內運行的速度是每分鐘繞行一周,也是因為如此,人才能維持體溫,成為所謂的「恆 溫」動物。                             ●維持生命的物質如抗體、荷爾蒙等都是靠血液來運輸並在各個器官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血液,就沒有生命。

作者:何紹彰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
現任:振興醫院中醫部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