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兩百萬的青年學生,怎麼樣看待自己、期待自己、評價社會與教育體制?社會和父母對他們的想像,與實際有哪些落差?
台灣的青少年的精神價值是什麼?他們是堅毅的梅花還是易被壓壞的草莓?台灣三三○萬青少年,有兩百萬正在高中與大學,這些青年學生怎麼看待自己、期待自己、想望自己?

《天下雜誌》十月份進行「青年學生夢想大調查」以及「青年學生家長意見調查」。試圖由調查中了解這代青年學子的夢想與挑戰,以及跨世代價值的分析。

這一代想早獨立,心有餘、力不足

十五到二十四歲(主要集中在七年級)的這個世代被視為自信、自由、有主見的「Me世代/自我世代」。

但Me世代的自由是否同時伴隨著責任感,是否有不想向成人靠岸的危險呢?

青少年夢想調查發現,如果將「獨立」定義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依賴他人。青年學生認為自己已獨立的比例僅三成六,但認為自己不獨立的高達六成四。

如果再問這群年輕人,理想中應該幾歲就獨立,有五三%認為在二十~二十四歲應該獨立、三二%甚至認為十九歲前就該獨立,也就是認為二十四歲之前應該獨立高達八成五。

可是當我們再問這群年輕人,你自己在幾歲能完全獨立?僅六成五認為自己能在二十四歲前獨立。理想與自己認定的這兩成落差,顯示出這群七年級生清楚認知獨立的重要,應該及早獨立,但也有務實的態度,因為目前的內外在環境及自己的能力,無法在二十四歲前獨立。

台灣的青少年和全球趨勢類同,都有「延緩長大」的困境。而東方文化更加劇這現象。

這一點從高中生與大學生的表述就更清楚:高中生部份,有二成三認為自己要完全獨立要到二十五歲以後;但有四成二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要到二十五歲以後,才能完全獨立。顯示現實生活愈貼近,學生對能否能達到生活、精神獨立的恐懼與懷疑愈會增加。

孩子長不大的原因:父母不願放手、自我要求不足

造成這群年輕人不敢或不夠獨立的因素是什麼?

青年學生自省地認為是「自我要求不足」,比例高達六成七,也有兩成三認為是「父母管太多、不願放手」。這也回應之前的詮釋,多數時候學生是不願自我要求,而依賴家庭來避免自主。

父母部份認為年輕人不獨立的兩個重要原因都跟子女相同,只是比重上,有四成父母則說是因為「父母管太多、不願放手」,而兩成二才是說「孩子自我要求不足」。

顯示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很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且認為主因是出在自己的過度照顧、不肯放手。

其實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多半是民國四十到五十年出生的世代,他們歷經台灣經濟快速起飛,人均所得十年內從五千美元飆升一倍到一萬美元,又體驗解嚴前後的民主思想洗禮。他們累積許多財富,教養上吸收人本的思想、抗拒權威,因此,當這個世代有了孩子,他們轉換過往的教育方式。

這一代青少年父母對子女不再如以往威權。

當調查問及家庭中的管教、代溝情況如何?有七成二的父母認為家中的管教型態是「民主、溝通」、有一成說是「溫情、保護」、近一成是「自由、放任」,但只有不到五%的父母回答「威權、高壓」。顯示這代父母在教養上與時俱進。

當然,世代之間仍存在不小的認知差距。

只有五成六的青少年認為家中是「民主、溝通」。這表示青少年眼中認定父母是「溫情、保護」(兩成三)或「自由、放任」(一成一),然而父母卻自以為是「民主、溝通」的管教方式。

這樣的比例差異,一樣出現在家中是否有代溝問題:僅有一成不到的父母認為家中代溝嚴重,卻有近三成的青少年認為家中代溝嚴重。

代溝的首要原因,父母與青少年都認為「父母倚老賣老,只會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孩子身上」。

但有趣的是,父母認為代溝的次要原因是「孩子只把心思放在自己跟同儕身上,無心跟父母互動」(兩成四),而青少年認為代溝的次要原因是「彼此相處時間太少,欠缺互相學習與溝通」(三成三),另一個比例也不小的理由是「父母欠缺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與興趣」(二成)。可見青少年十分在意父母是否與他們共同成長與學習、是否有共通話題。

每個人都有夢想,而教育經常是實踐夢想的手段。學校教育能不能讓青年學生適才適性的發展?又是否能幫助他們實踐夢想?

目前的教育是否能讓青年學生適性發展?有接近四成的學生、四成五的家長認為「不能」!

被問及不能的原因,有六成一的學生(高中生七成四,大學生五成一)說是:「學校太文憑主義,只強調分數與升學」。

雖然多元智能、適性發展在教改十一年來,持續被強調;但台灣的高中教育仍然嚴重向分數與升學傾斜。

中正高中校長劉正鳴表示,目前教育給學生的選項多了,但孩子本身焦慮的還是能否上一所心目中的好學校。「恐怕我們的整個價值體系,沒有隨著多元化社會的轉化做調適。」

除了過度強調文憑主義,也有一五%的青年學生認為「教學太呆板」是讓他們無法摸索興趣、適性發展的另一個原因。

學生認為,教育最缺乏國際化視野

對於學校中的教育,最缺乏的是哪方面的教育?三成六的青少年認為「國際化的視野與能力」最缺乏,也有近兩成回答「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一代是高度移動能力(mobile)的世代。有高達六成五以上的學生希望未來能選擇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其中三成的受訪學生回答未來到「任何國家、地方都可以」,可見國際化的舞台是下一代的發展目標,而教育是否能提供他們國際化視野格外重要。

這一代青少年父母對子女不再如以往威權。

當調查問及家庭中的管教、代溝情況如何?有七成二的父母認為家中的管教型態是「民主、溝通」、有一成說是「溫情、保護」、近一成是「自由、放任」,但只有不到五%的父母回答「威權、高壓」。顯示這代父母在教養上與時俱進。

當然,世代之間仍存在不小的認知差距。

只有五成六的青少年認為家中是「民主、溝通」。這表示青少年眼中認定父母是「溫情、保護」(兩成三)或「自由、放任」(一成一),然而父母卻自以為是「民主、溝通」的管教方式。

這樣的比例差異,一樣出現在家中是否有代溝問題:僅有一成不到的父母認為家中代溝嚴重,卻有近三成的青少年認為家中代溝嚴重。

代溝的首要原因,父母與青少年都認為「父母倚老賣老,只會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孩子身上」。

但有趣的是,父母認為代溝的次要原因是「孩子只把心思放在自己跟同儕身上,無心跟父母互動」(兩成四),而青少年認為代溝的次要原因是「彼此相處時間太少,欠缺互相學習與溝通」(三成三),另一個比例也不小的理由是「父母欠缺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與興趣」(二成)。可見青少年十分在意父母是否與他們共同成長與學習、是否有共通話題。

每個人都有夢想,而教育經常是實踐夢想的手段。學校教育能不能讓青年學生適才適性的發展?又是否能幫助他們實踐夢想?

目前的教育是否能讓青年學生適性發展?有接近四成的學生、四成五的家長認為「不能」!

被問及不能的原因,有六成一的學生(高中生七成四,大學生五成一)說是:「學校太文憑主義,只強調分數與升學」。

雖然多元智能、適性發展在教改十一年來,持續被強調;但台灣的高中教育仍然嚴重向分數與升學傾斜。

中正高中校長劉正鳴表示,目前教育給學生的選項多了,但孩子本身焦慮的還是能否上一所心目中的好學校。「恐怕我們的整個價值體系,沒有隨著多元化社會的轉化做調適。」

除了過度強調文憑主義,也有一五%的青年學生認為「教學太呆板」是讓他們無法摸索興趣、適性發展的另一個原因。

學生認為,教育最缺乏國際化視野

對於學校中的教育,最缺乏的是哪方面的教育?三成六的青少年認為「國際化的視野與能力」最缺乏,也有近兩成回答「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一代是高度移動能力(mobile)的世代。有高達六成五以上的學生希望未來能選擇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其中三成的受訪學生回答未來到「任何國家、地方都可以」,可見國際化的舞台是下一代的發展目標,而教育是否能提供他們國際化視野格外重要。

在薪水的期待上,同樣出現階級的差異。出社會的第一份薪水期待與所處社會階層有顯著正相關。

上層階級的學生有四三.三%認為第一份薪水可以拿到五萬元以上,但中間階層認為自己可以拿到五萬元的比例就下滑到九.五%。

除了對工作的焦慮,七年級更擔心的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比例高達五成五。

輔大心理系講師曾寶瑩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發現這一代的青少年容易「活在一個夢裡面」。她說,「因為教育過程裡,父母告訴下一代,他們多獨特,一旦進入社會,才發現有困難,寧可把自己keep在安全的地方躲避。」

這一代七年級「自信與懷疑」並存的心理狀態,也可以在調查中觀察到。

有點憂鬱,強烈不被理解的孤獨感

當問及青少年喜歡現在的自己嗎?有八成一表示喜歡,另外有一成九說不喜歡自己。

但如果借用心理諮商衡量憂鬱症的指標,這一代的青少年有點憂鬱,但沒有過度的情況。

衡量是否有憂鬱症,通常會詢問一個人,「在過去一年中是否曾持續感到難過和絕望至少兩週,而且因此無法從事日常活動?」

受訪學生中,不到一成的人經常感到難過與絕望。

心理學專家、台大工管系教授陸洛指出,在一般人口流行病學調查,精神病的罹病率約一○%到一五%之間,「調查結果顯示,我們青少年憂鬱的情緒上還可接受,」陸洛分析。

雖然偶爾感覺難過的受訪學生有五成五,但陸洛認為,每個人都有暫時的情緒困擾,非常正常。

調查中也看到這一代普遍有孤獨感。

有一成七的受訪者「經常感覺」、六成五受訪者「偶爾感覺」不被了解或感到孤單寂寞,感覺孤單的比例達八成二。

青少年在發展心理學上處於生理與心理的變化,運用大量抽象思考探索人生,而且想法不斷改變,一旦與師長想法不一樣,又得不到接納,很容易感到孤單。

對青少年而言,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情為何?有接近七成的人回答「親情」,其次是「健康」(六成三),而有四成六和兩成八的受訪青少年回答「友情」與「愛情」。父母對生命中的價值排序分別是健康、親情、品德、財富。

誰說我們不結婚?

這一代也並不如外界恐慌的,是排斥結婚與生子的一代。調查顯示,有六成二的受訪者認為在成年後,會「結婚,並生孩子」;有一成六選擇「當頂客族」;也有兩成二的受訪者不要結婚(其中有一一.六%表示要當永遠的單身貴族)。

青少年是懷抱夢想的年紀。台灣的七年級生並不虛無,但的確對未來的就業、人生方向感到焦慮。

而這份問卷提供各體系協助青少年很好的參考座標:包括教育體系缺乏國際視野、父母不肯放手、社會沒有提供足夠多且公平的機會,而青少年對自我的要求,都是影響他們夢想能否實踐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