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國際戰場中凱旋而歸的勝利者,有著怎樣的思考?企業積極進軍瞬息萬變的跨國戰場,該培養怎樣的思維?日文新書《勝者的思考》,提出大格局的思考方向。

作者財部誠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畢業,曾任職於野村證券,後來擔任金融與經濟領域的自由撰稿記者,成立經濟政策智庫「Harvey Way Japan」,並在電視台主持財經節目「財部商業研究所」,經常受邀演講對日本經濟趨勢與企業經營改革的看法。他最新的著作《勝者的思考》,在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得到滿分五顆的高評價。

思考1:具備「全球感」

勝者的特質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視野的高度。擁有不同高度的視野,也會擁有不同的成就。財部誠一認為,把思緒擺在情緒成份過多的「M型社會」、「格差社會」,為社會的不公感到憤怒、忌妒富裕層在比別人優渥的基礎下迅速累積財富、怨嘆自己只能居於「中流以下」的社會階層--這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思考。

與其陷在這種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中,無法向前進,不如培養「全球感」(Global Sense),將自己放在全球的天坪中秤一秤,並找到自己的位置。把眼光放遠,選定值得發展的方向與領域,規劃未來的藍圖,決定要為自己做怎樣的人生投資,要在未來的哪個時間點、達到怎樣的格局。

全球的經濟成長,是日本景氣的引擎,在「全球感」的思考架構下,有三個「E思考」,是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一、Energy(能源):在油價高漲之下,如何節約能源以及運用替代性能源;二、Economy(經濟):新經濟體崛起所造成全球經濟勢力的轉移與變化;三、Environment(環境):全球暖化議題成為全球關注焦點,企業亦不能自外於保護環境的責任。

思考2:培養「溫差感」

把自己放到全球視野之上以後,就要去感受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溫差」。
這是什麼意思?想想看:以國家而言:具備全球戰略視野的國家所提出的國際政策,跟那些故步自封的國家比起來,有何不同?以企業而言:以全球為市場版圖來思考的企業,它的經營策略,跟那些固守在原本熟悉的國內市場的企業,有何不同?

以個人而言:把自己放在全球競爭的水平上,積極增加新競爭力,並與世界一流人才競爭的人,跟那些只想在自己的本分內做好、不去觀察外界變化的人,有何不同?有這三種不同層次的思考,不僅可體會不同視野的「溫差」,更能讓自己深切思考:你想成為其中的哪一種。

思考3:三角測量的「立體化思考」

看問題,要脫離本位主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而且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參考點,才夠周延。

就像三角測量法一樣,有三條線,才能構築一個面。例如,美國看待國際情勢,會從「美國vs.亞洲」、「美國vs.中東」、「美國vs.歐洲」三個面向來考量國際政策。日本也是一樣,當日本觀察亞洲情勢,除了觀察中國情勢,也會觀察台灣眼中的中國。

企業與個人也是如此。台灣的企業,必須知道美國、中國、日本等其他國家的同性質企業,它們在做些什麼?有何不同於以往的策略與發展?即使是個人,也必須知道,歐美人才有何新思維,中國人才如何急起直追。這些,都是「三角定位」的要素。

思考4:拉長「思考時間軸」

財部誠一強調:老是依賴過去的經驗,會導致「思考平板化」。企業想要從事改革行動,就要有「不看短期業績」的決心。把時間軸拉長,讓創新有足夠的時間去發酵,進而產生效果。

如果一項創新做法只維持兩三個月,看不到顯著效果,就認定無效,匆匆忙忙地又硬擠出另一個「創新」,那麼,只會陷入永無休止「創新夢魘」的空轉虛耗中。事實上,只講究短期成長的人,沒資格談「創新」這件事。

例如,松下幸之助在二十世紀建立的經營典範,不僅奠定松下電器在市場上的成功,也對其他企業發揮影響力,甚至影響到其他國家。然而,由於日本社會的變遷,松下原本的經營哲學不符時代所需,甚至在二○○一年出現四二七八億日圓的最高赤字。

後來,第六代社長中村邦夫勇敢挑戰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的光環,並發下豪語:「松下除了經營理念之外,全部都必須打破毀棄!」在泡沫經濟中勇於對松下「革自己的命」,因而贏得「亂世之將」的稱號,也讓松下在往後的六年中呈現「V字形回復」,再創業績高峰。

思考5:正當而無愧的心

無論多麼有才能、遇到怎樣的機運而成功的人,如果沒有一顆正當而無愧的心,它的成功只是暫時,日後終將沒落。例如,美國安隆、環球電訊、Kmart、世界通信等大企業紛紛爆出醜聞,不僅官司纏身,有的甚至宣布破產。這些大企業的經營者,都是聰明過人且有積極企圖心的人,但由於心機不正,爆出作假帳的財務醜聞,使得成功僅是曇花一現,還落得汙名傳世。

財部誠一特別推崇日本京瓷與KDDI創辦人稻盛和夫的一句話:「以謙虛的心,對待你的工作;要敬天,要愛人;愛你的工作,愛你的公司,愛你的國家。」這句話,值得所有企業與個人放在心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045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